新媒体的人,人的新媒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1-26浏览次数:48

  2014年10月10日下午,BetWay88官网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客座教授托比亚斯•格莱穆勒(Tobias Gremmler)和克里斯托弗•博德(Christoph Bode)两位专家来到图书馆三楼虚拟实验室,进行了题为《新媒体和表演艺术》“现场”系列讲座。电影电视学院14编导、创意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风度翩翩的托比亚斯教授告诉同学们:自己已经在新媒体行业中从业25年之久了。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他深深体会到了这个领域的包容性,也深知了学会在常规的认识中有所创新的重要性。打一个比方,如果说,学习数学时要求一个班的三十个同学完成同一道题目,如果三十个人都能做对,那么老师得到的将是同一个答案。然而如果说学习艺术时,老师同样给三十个同学一道题目,那么老师得到的将是三十个答案,甚至可能更多,而且每个都可能是对的。这就是新媒体的特性,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包容性和创造性。他认为他将会在这个领域度过创作的一生,同时也是学习的一生。

  亲切随和的克里斯托弗教授四年前就已来到上戏进行教学和实践,他的专业是从事大型影音设施和多媒体建筑的设计与整合工作。他最近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以人为中心的多媒体”。他认为所谓的新媒体是需要用新的知识作为架构来支撑的。另外,克里斯托弗还认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例如:作画,它是只需要作画者了解颜料和画笔的特性就可以一个人解决的艺术形式。而新媒体是需要大量的人来共同参与,并且要贴合时代的发展,积极使用新兴的科技手段来实现的艺术形式。在新媒体的时代是制造创意的人告诉拥有技术的人:我想做这个。拥有技术的人在告诉制造创意的人:我们能不能做、如何做。最后虽然可能没有办法百分百达到预期,但可以看出在这个时代里,制造创意的人才是真正的决断者。

  托比亚斯教授和克里斯托弗教授分三个部分进行演讲。第一部分是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中来看新媒体的特性和发展前景。他们指出,正如戏剧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服装等各门类的艺术形式,新媒体也吸收了戏剧、绘画、录音、摄影、摄像、电影、工业设计等各门类艺术的精华,而成为一门独立、包容的艺术门类。第二部分是展示了大量新媒体设计的实例,包括纯粹概念性、会随着人的动作变化和关节的移动来改变的音乐装置作品,通过指尖在触摸屏上的滑动可以在球幕或三维虚拟空间里学习科普知识的智能博物馆、舞台演出和巡回演唱会的互动剧场,可以指引顾客到达所想去的空间的智能机器人,针对苹果、阿迪达斯、宝马等大型企业商业宣传所设计的各种虚拟派对。新媒体可以带给艺术家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可以从二维创作衍生到现在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与感知的创作,换一个说法的话就是:新媒体将艺术更加近距离地摆放在了人们的面前,如果再换一个说法的话就是:新媒体为人而诞生。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教学理念。托比亚斯教授介绍了三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让学生用各种材质来实验单个元素的空间和时间延展性,第二阶段是用新媒体技术就单个元素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进行试验,第三阶段尝试进行完整的新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实践。声情并茂的讲座引发了同学们积极提问的热情。大家围绕新媒体技术与其他艺术样式的相互关系,新媒体设计与艺术情感的交融等问题与两位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电影电视学院的沙扬老师给两位教授办法了荣誉证书,讲座圆满成功。散场后,仍有同学围着两位教授继续讨论。如同参加讲座的同学所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一直在为新媒体付出自己的努力,渴望这样的艺术可以传承下去,我们的艺术才会不断发展,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会有更多的媒介,才会越来越顺畅。(文:杨乐悦,14级编导 图:张昊、钟申昌,14编导)


讲座现场

 
克里斯托弗(左)托比亚斯(右)


讲座合影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邮编:200040

昌林路校区:上海市昌林路800号

邮编:201112

莲花路校区:上海市莲花路211号

邮编:201102

虹桥路校区:上海市虹桥路1674号

邮编:200336